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必要條件。中國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不僅能夠為中國帶來澎湃的綠色發展動能,也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中國技術方案。
浙江衢化氟化學有限公司氟制冷劑事業部環安科安全員毛青峰最近用上了“新武器”——電子作業票系統。“現在我們不用為施工單一欄欄簽名四處奔走找人,也不用擔心由于人員資質信息無法校驗,出現代簽、改簽、漏簽問題,通過手機端程序,能夠實時查詢項目各環節流轉的具體情況。”毛青峰介紹道,“電子作業票系統整合了以往的化工經驗,將所有必要信息錄入其中,實現了電子化閉環管理。自實施電子票證以來,信息的流轉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化工企業經常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檢修、維修、改造、建造,這些非常規作業或活動比常規生產作業,有更高的事故隱患。“傳統的紙質作業票,風險識別高度依賴人員經驗,很難完全避免錯填、漏填等,而電子作業票可實現作業票生成、審批、執行、監管、終結、統計等各環節的標準化流程化閉環,且職責明晰。”中國石化揚子石化公司安全總監吳軍說,現在,揚子石化已全面推行線上電子作業票系統。該系統通過5G+工業互聯網技術,取代了傳統的紙質作業票,規范了作業全流程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相比鋼鐵、能源等行業,化工行業其實是更為典型的流程工業的代表,整體生產工藝更復雜、流程更繁瑣,現場管理中出現問題的維度和類型更加多樣。整個流程中,各節點環環相扣,每個細節都會影響最終結果。”上海異工同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異工同智”)CEO周志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周志杰曾是華東理工大學教師,也曾在復旦管院科創企業家營學習。從學校到企業,他對化工技術研發、生產流程和化工企業管理都有獨到心得。“以前的化工屬于大工業,形成了相對固化的專業分工,包括工藝、設備和儀表等。它們各自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沒有‘全科醫生’,但是在綠色轉型升級的新場景下,化工企業迫切需要流程管理的‘全科醫生’。”周志杰說,“作為一家專注于化工領域的數字化軟件和解決方案服務商,我們一直致力以技術創新助力化工生產更加安全、穩定、優質。”
“比如,某大型化工企業每兩年要進行一次大修,通常大修時間安排45天到60天。大修期間,現場每天有1萬多名員工參與工作。通過我們開發的電子作業票系統,就可以了解這1萬多人到底在干什么,什么時間開始工作,每個人完成的情況如何。管理人員既有可視化大屏,也可以使用手機電腦App查看。系統可以分析人員安排是否合理,檢修項目或者設計是否合理、進度是否有保障等等。”異工同智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陳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套系統或者說‘全科醫生’要了解和解決很多維度的信息,其發揮作用的能力是對業務深度理解和深度磨合的體現。”“在實踐中,上述這樣一個規模的工程,使用我們的電子作業票系統,之前原定的45個工作日縮短為42天,也就是為企業節省了3萬人(天),且整個作業過程更為安全有序可靠。”陳浩補充說,“對于產值百億級的公司,早投產一天量級就是幾個億,流程綠色改造的價值非常可觀。”
“移動互聯網剛出現時,信息化系統的終端是電腦。但在化工生產中,很多場景化的東西無法搬到電腦上。比如,如何判斷工廠是否在高效運行,并不完全依賴于技術、硬件或設計這些方面,而是更多地取決于流程管理中那些不起眼的細節。好比人體的大組織,骨骼、動脈、靜脈和肌肉都正常,但只要毛細血管或神經末梢出問題,人就可能失去精細化動作能力。這些細節如果長時間被忽視,可能會積累成隱患。特別是化工這種重資產、大投入的企業,如果流程‘全科醫生’能夠幫助企業避免一次事故,就可幫助企業節省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周志杰說,“為了實現精細化工作,我們需要利用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流程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進行牢固支撐和緊密編織。”
在化工生產場景中,有很多隱性支持。“例如有經驗的工程師和技術員,他們的隱性知識體現在其腦海和日常工作習慣中。隨著這些人的老去,我們需要通過系統幫助企業固化他們的經驗,并形成生產管理知識。”周志杰說,“我們的產品功能看似很多,但不會為難使用者,我們的初心就是交互的方便和高頻的使用。”
“化工廠離不開人,雖然未來工廠里工人的數量可能進一步減少,但人越少,對人的素質要求就越高。自動化將替代人類的簡單勞動,而非人類的創新創造。我們的系統會讓復雜勞動更高效,產生更大價值。”陳浩說。
(文章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25年第3期,總第926期),原題為《“綠”動未來》。)